【释藤言语】今天,你那里霾了吗?

2014年04月21日16:01  品图专栏  作者:释藤  
摄影|骆善新

文|释藤

  近一两年,雾霾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网络热词。点开百度搜索,找到相关结果约2070万个。朋友们见面,聊天,开场白从“吃饭了吗”悄然换成了“你那里霾了吗”。

  霾,不仅使中国人意识到“呼吸”也会成为一个问题。同时,该问题的严重性显然已经超越了常规范围,无论是我们的生活,还是各个其他的层面,似乎都引起了连锁式的反应。李克强总理曾经在两会中指出:“雾霾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”,甚至成为了中国国际形象相关的关键词。

  昔日的蓝天白云竟然成为了一种奢望,成为了孩子画纸上遥远的梦想。直面现状,许多人开始反思,开始寻找根源,还有一部分人,则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的“叙事”和呼喊。摄影师骆善新便是属于后者,当他一直面对温情的影像进行抒情和框取的时候,却也不得不面对身边的环境日益发生变化的情形。

  出行开始变的艰难,呼吸突然间变的如此珍贵。面对阴沉沉的天空,他开始反思当下,于是一组“霾高的”,成为了他创作的根源。

  这组照片,骆善新是用手机拍摄的,但是很显然,这是一组主题先行的作品。画面中拍摄的主人公来自各个阶层,白领、农民、学生、家庭主妇、官员等等这些穿着各异,打扮不同的身份,但是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,便是每个人都戴上了一个“尖嘴猴腮”的防毒面具,在办公室也好、在野外干活也罢、甚至是在树林中锻炼身体的人也是如此,戴着笨重的面具,进行常规的工作和生活。

  看到这些照片,首先你不会觉得可笑,而是觉得可悲。这些以往用来进入特殊环境佩戴的面具,什么时候竟然成为了日常的必需配备?当人们面对日益加剧的恶劣天气,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的时候,我们的内心和生存又将出现怎样的拷问?

  或许在这个时候,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看见,更是一种态度和思考。骆善新的作品似乎让更多的人直面当下,思索未来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一目了然且意味深长的,它们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,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尖锐而深刻的反诘。

  就像摄影师自己表达的观点一样:“我不是想通过这组照片来夸大雾霾的危害,只想用它们来警醒每一个人: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带上防毒面具,当人之性灵终被雾霾笼罩,除了那千篇一律的狞厉造型,我们还如何看得见人之为人的丰富多彩?”从短短的几句话里可以看的出来,摄影师拍摄的是当下,是关于生存和空间、环境的问题、但是却隐含了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拷问。

  是的,当人性的灵魂被浓重的霾遮蔽的时候,那也将是人类灭亡的开始。雾霾掩盖不了严峻的现实,更不会延缓生命的长度。所以摄影师的影像,其实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的终结,他企图透过图像的表层,凸显其真实的内核。

  霾高了,除了环境,更可怕的是人类自我的内心和灵魂。所以这些影像应该是追问、也是叩击:你那里有霾了吗?或许可以改成你被“霾”了吗?

 

栏目编辑|马俊岩

 

 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

   

文章关键词: 雾霾 环境 生存 品图

   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,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。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,哪里是喀什老城,哪里是高台民居。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。

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,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。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。

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,如再不制止,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。

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“抓拍”—“摆拍”—“摆中抓”—“抓中摆”,在“S”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,不知对错。

1944 年长衡会战时,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,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,留在了湘阴。

热文排行